作者:辽宁省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 原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大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今年是绿色食品创业发展二十周年,正当我们总结发展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时候,回头再看世界就会惊讶地发现,全球的食品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业革命向食品革命的推进速度不断加快,食品产业革命的潮流已经来临,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那么,我们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绿色食品的品牌、品质、品味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的管理处在世界上是个什么水平?今后二十年还将如何发展?回答这些问题,只有到国际大环境中去做一调查比较,才能理清思路,看准方向。
一、我国的绿色食品品牌管理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为什么首先要提出绿色食品的品牌管理?因为,绿色食品产业起步初期,产品的品牌只是从工商执照中转移过来的,但对品牌的细分市场和专业管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经过认证后的绿色食品品牌只是一个新标准的复加。只有经过相当长一个时期在市场上的竞争和淘汰,并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加以品牌化专业规范,绿色食品的知名品牌才会浮现。因此,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出现、稳定、增多和知名度的提高是绿色食品产业走向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国外没有绿色食品,这是我们的发明。因此,它只能同有机食品、天然食品或自然食品作比较。而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洲、日本和美国。
同欧洲相比,我们的绿色食品品牌管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二十年前,绿色食品起步主要是借鉴于欧洲以及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并由此发展而来。近些年来,欧洲各类食品品牌化专业管理日益成熟。英国独立于欧盟之外,又频繁往来于欧美之间。在食品管理上,它兼容美国人开放进取和欧洲人严谨务实的共同特点。研究它的发展,顺便也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欧洲市场背景的变化。为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从五彩缤纷的商品大世界中,选取鸡蛋品牌化专业管理以及它的发展为线索,展开调查。
一个国家对本土食品开始实施自主品牌化专业管理,是它走向食品产业化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英国的天然食品品牌化传统管理历史比较悠久,其中鸡蛋的品牌化管理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肉类食品品牌化管理的历史比鸡蛋、水果、蔬菜更早些。因为早期以香肠为主的生、熟肉类多是进口的,因此英国抬高了门坎,要求进口产品必须品牌化。
目前英国除菜市场上的个别摊位之外,几乎各超市的鸡蛋都是有品牌的。如“伍德里齐”、“绿地”等七、八个品种都是当地人熟知的。今年2月初,英国超市里最便宜的一个鸡蛋卖10便士(约合人民币1元),最贵的一个鸡蛋可以卖到1英镑,是10倍之别。品牌是有级别的,价格差别也很大,分别对应不同的收入阶层。比较贵的品牌,鸡蛋个头大的4—6个一盒。主要消费者是中产家庭和少数单身人士。在伦敦的连锁超市里,根据鸡蛋品质的不同,包装盒上的级别和编号标示着它的质量,以不同的级别标示不同的喂养方式。其档次分为从0—3四个级别。
0UK ,即0号级别是天然放养方式,以天然草籽和小虫一类为食。它是品味最好、品质最高,也是最知名的品牌。通常一盒六个,价格2英镑或更高一点;
1UK ,即1号级别是半舍式放养,是吃饲料但放养的鸡蛋,价格较便宜;
2UK ,即2号级别是笼养,口感较差,价格便宜;
3UK ,即3号级别是吃复合饲料的笼养鸡。质量最差,口感最差,价钱最低。一般一盒15个,1.85英镑。
欧洲食品产业化发展较早,因此品牌细分化市场发展比我们更成熟一些。尽管英国的食品产业发展历史久,品牌管理起步比较早,但只有“狮子品牌”被国家和欧盟食品安全局认证了质量标志。也是1998年以来,唯一被英国和欧洲食品安全局认可的蛋类质量认证标志。标准包括强制性免疫措施、对鸡蛋质量的跟踪调查、蛋壳上有“最好在此日前食用”的印章,包装盒上还有印章查验。在英国内地市场有85%是从欧洲各国进入的鸡蛋,都通过了狮子品牌认证。可见,一个企业的品牌食品走出国门,进入一个大洲,再成为世界品牌必定是要经历千锤百练的过程。
英国的天然食品品牌化管理已有40年历史,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走过20年,而品牌专业化管理才刚刚起步。后20年我们将如何发展和管理,不论在发展阶段和进程上,还是管理内容上,无疑是个很好的借鉴。比如,品牌化管理的内容与模式,市场成熟度同品牌化管理的关系,自主品牌化同进、出口食品品牌化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值得研究的。
日本的天然食品品种比较多,但更重视对基地的认证和追踪反馈管理。在日本受欢迎的鸡蛋一般都是有特定产地和产品认证、追踪管理搞得好的产品,而对品牌的敏感度反应却较差,这是历史形成的。
据估计,日本的鸡蛋品牌不下1000种,由于近年粮食和饲料价格上涨,加之经济低迷,使鸡蛋面临价格压力。各大商场都有鸡蛋降价日,最吸引顾客的仍旧还是10个一盒100日元的鸡蛋,店门一开总是供不应求,商家不得不经常打出“限购”的牌子。可见,价格仍是重要的市场制约因素,品牌化专业管理也必须注意降低经营成本,才会有竞争力。
在市场价格压力之下,一些著名食品企业和老字号饭店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品牌产品信誉大打折扣。因此,让消费者更相信的已经不在品牌层面,而更想知道鸡是谁养的,鸡蛋是在什么样地方生产的,用什么方法生产的?这就使日本人在打造食品品牌的道路上拐了一个弯,走到了“产、消对接”的路上来了。所以,日本人重视产出基地的认证和追踪管理,更重视直销。并由一开始派人到基地监督生产,最后发展为“产、消协会对接”。
在品牌管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重视对添加剂总量的控制。2007年通过的食品法明确要求所有食品、农产品的生产和进口,严格遵守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无害添加物总量不得超过0.01PPM(PPM为浓度单位,1 PPM等于百万分之一)。产品上市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安检。这是一个控制垃圾食品针对性极强的有力措施。德国的汉堡食品添加剂博物馆中展出的调节味品3000多种,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史。同时,也了解到企业是怎样利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替代天然添加剂,来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赚取利润的。该馆的营养专家们认为,“很多时候,生产厂家使用这些添加剂是因为价格更便宜。而这一切,消费者全然不知”。据我国有关现状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上班族每日摄入的食品添加剂大约在50 种以上。所以,“充分保证营养,严格限制无害添加总量”应当成为各国食品监管的重要管理原则和普遍控制原则。
日本的“营养食品”产生比较早,在上一世纪50 年代就开始推广“营养强化食品”和“功能食品”,领先于我国近60年。近年来,日本人强调具有健康理念的功能食品,如“功能蛋”就比较受欢迎。有些企业师从美国,在蛋饲料里添加DHA(不饱和酸的一种),更适合老年人。增喂海澡类饲料,提高鸡蛋的碱性值,以利于抗衰老。通过特殊办法生产的“功能蛋”胆固醇降低20%,维生素E和D提高10%,这是为部分有健康需求的人生产的,价格自然也高上一筹。
同欧美一样,功能食品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形成细分化市场。认证后的严格追踪反馈管理,是欧美日在食品产业管理上的共同特点,并各自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城镇居民具有消费品牌鸡蛋的能力,但问题在于必须让消费者了解真情,提高全民认知度。直言不讳地说,香肠离不开香料,而香料是有毒的。因此,它现在还不能进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行列。根据中国家禽网发布,部分香肠品牌在我国的综合占有率超过了30%,但品牌鸡蛋没有一家企业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环球网关于品牌鸡蛋的调查显示,71.2%的网民愿意买普通鸡蛋,他们认为在营养和口味方面,差别不大。甚至于还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品牌鸡蛋无公害、更健康、更安全。28.8%的网民更愿意买品牌鸡蛋。愿意买品牌鸡蛋网民中有50%的人认为“正规厂家生产,感觉更放心,更安全。感觉更健康,更有营养”。
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是分散生产的农民难以承受的。今年五月,据沈阳郊区有关涉农调查发现,由于饲料涨价,农民“卖一斤普通鸡蛋就得赔一角钱”。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养鸡户锐减50%,一部分人拆毁鸡笼卖铁种地,另一部分人则将市场转向南方。进入八月初10多天内,普通鸡蛋的价格又从3元涨到了4.50元,可是原来的“养殖专业户”已经没有几个了。而在中街的兴隆大家庭品牌鸡蛋不下十几种,绝大部分是“绿色鸡蛋”和“笨鸡蛋”。最低每斤6元,最高13.98元。在马刚乡调查,一些人认为“笨鸡蛋”质量可靠,可以卖20元。沈阳农垦总公司的七个农场2万多农户每天待销的“笨鸡蛋”几千斤,却苦于不为市民所知晓。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经济研究所负责人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让消费者花高价买的鸡蛋是真正的笨鸡蛋。这个信任度的确立是个大问题,所以不要让养殖户单打独斗,最好能成立一个专业的笨鸡蛋合作社,……形成品牌,建立一套健全的回溯体制,给消费者信任感”。今年五月下旬,沈阳晚报社组织“爱心笨鸡蛋”活动,建立义卖平台,进行产销沟通。义卖活动当天,沈阳晚报高级记者传授相关知识,场面十分热闹,仅用三个小时,500斤“爱心笨鸡蛋”全部“抢”光。为广大养殖户和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各大超市和商场架设起一个新的购销桥梁。随后,引发出丹东大鹿岛的“笨蛋鸡”、沈阳森林的“遛达鸡”和农户“散养鸡”的一片共鸣。《旅游周刊》在端午节前,又推出生态旅游购物活动,又一次把“爱心笨鸡蛋”活动推向高潮。媒体积极的推介作用实在是令人敬慕,功不可没。
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大超市的另零售品牌市场和基地的直销品牌还没有形成市场的主渠道。现有的高质量的大生产基地和大加工基地对市场的影响,普遍还没有挖掘和显示出强大的领军威力,前面的路还很长。我国分散的生产者只有自己行动起来,组织规模产业协会或合作社,走品牌之路,才能真正搭建起长久的稳固的市场平台。
二、未来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换代的道路将在哪里?
绿色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是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正如欧美和日本,各国近代食品产业发展走过的道路,就是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天然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从绿色食品起步到功能食品,再从功能食品到营养食品,历史潮流的进步给绿色食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预言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营养产业。在1936年美国就提出了“食品强化”的概念,1942年颁布了第一部食品强化法律。早在20年前,绿色食品刚刚起步的时候,欧洲的健康营养产业还不存在。但现在,它的收益正在以两位数增长,远远超过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德国健康营养协会专家汉斯•海科恩博士预计今后10年,欧洲营养产业的规模仍会翻几番。营养产业将会与绿色经济,如环保等有机结合,掀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保守估算,欧洲营养产业销售额达上千亿欧元,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10%左右,且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欧洲健康营养产业的涵盖面不断加宽,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补品,还包括有机食品、健康饮食等,甚至还包括一些健康服务项目。在欧洲,最大的4个营养产业市场中,意大利人最爱食用菌;德国市场矿物质类最走俏;鱼油类在英国最受欢迎;在法国,具有营养功效的美容食品销售最好。但营养产业的“巨星”仍是有机食品,它的销售总额2008年约达190亿欧元。由此我们看出,有机食品仍是食品产业发展的主线,但它的产品升级换代却不断地发生。
近年,欧盟不断推出各类计划,不断提升营养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欧盟四年前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与有机农业行动计划”。德国各洲政府为农民转型为“生态农民”设立了各种奖励机制。巴伐利亚州规定从2009年开始,将传统农场转型为生态农场的补偿金由190欧元上调为300欧元。目前,德国生态农业的比例约占全国农业的10%。复盖面还在不断扩大,以便通过生态农场和生态农民生产品牌食品。这些计划与措施提出的新要求表明,食品革命的进程迫切需要农业改革配套跟进,以获得基础产业的支持。
据日本“富士经济株式会社”今年公布的调查数据, 日本的健康食品市场2009年总额高达1兆1777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6元人民币)。热门商品有几大类,主要有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饮料;补钙和保护骨关节的食品;含维生素C、骨元胶等成份的美容护肤食品。肝功能保健品异军突起,街头的自动售卖机出售的“酸奶味饮料”特别畅销。日本的小企业也纷纷开发和研制健康食品,如方便食用的蔬菜汁、蔬菜粉、干果片、干果粉。蔬菜类中比较受欢迎的洋葱粉,市场上比较多见。
为有章可循,195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营养改善法”,1991年制定了“特定保健用食品”制度。到目前为止共批准880种商品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对其监督跟踪调查,并对出现问题的产品进行处理或取缔资格。但日本的健康食品种类繁多,单凭跟踪调查远远不够及时,管理制度与监督措施仍需不断调整与完善。
营养产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从哪里做起,怎样做起,还是新课题。当前主要问题有两个,就营养产业的大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是食品安全问题,还不是营养问题。就营养产业的市场对象来说,已经有部分人看到摄入营养失衡的现实问题,因此也开始关注研究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对功能食品的认识有很大的距离。有些权威健康专家对欧美日等国家走过的路子,还不太认可。他们认为“功能食品”难于通过科学标准验证,没有循证医学根据。人体所需40多种营养,添加哪些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很艰定量。只要杂食,营养就可以互补,主张食用“天然食品比功能食品更好”。诚然,真理往往出自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这种传统认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况且欧美日等国家确实还没有解决好这类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放开眼量,清醒地把握食品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跟踪世界食品革命的潮流和总趋势,坚持西为中用,解决中医养生保健与“功能食品”观念的矛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好自己的路,才是上策。
正当我们热议世界食品发展趋势和走向的时候,中国的“功能食品”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人们已经熟知加典盐、加锌盐。继面粉、食用油、盐、酱油等日常食品添加营养物质之后,添加6种营养物质的强化大米最近在北京宣布上市。其中包括维生素B1、B2、烟酸、叶酸4种维生素,以及铁和锌两种矿物质。这便是事实上的“功能食品”,中国已经融入世界食品革命的大潮。到今天为止,全球已经有80多个国家的政府采取强制性或倡导性食物强化政策,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展。而“功能食品”只是“营养食品”的冰山一角。随着“功能食品”登上历史舞台,“营养食品”的序幕也将随之拉开。相应的食品产业也将开始起步,并走向繁荣。理由就不充分。如果我们一定要人家相信我们,那就一定要有食物成分的定量分析、检测和标示制度,明确回答“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营养?有多少营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总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要得说清楚,只有真正实施品牌化专业管理,才能彻底解决。
国家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之外的食品监管就更粗放,似有拉圾食品泛滥之势。看大超市里“巧克力派”、“苹果派”、“草莓派”的配料表,你会发现“起酥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植脂末”等名词频繁出现。其实通通都是“氢化油”。食品中的植物油由于加氢后,天然顺式脂肪酸就转化成了“反式脂肪酸”,要在体内运行51天(一般脂肪7天),逐渐取代大脑中的“优质脂肪酸”,而它便是扰乱脂肪代谢、导致肥胖,诱发II型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曾公布过对750种薯片与薯条的检验结果,证实炸薯片和炸薯条的“丙稀酰胺”含量最高。每公斤含量分别为4080微
现在,我们不再怀疑《财富第五波》的预言。我国从绿色食品起步到功能食品,再从功能食品到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绿色食品的名优品牌是从哪里崛起的?
当地方政府还不知道绿色食品为何物的时候,农垦系统从开荒种地开始,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创造了农垦农工商,开拓了绿色食品基地,树立起农垦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黑龙江垦区的北大荒品牌,其品牌价值过百亿、品牌排名进百强。北大荒品牌价值103.37亿元,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5位,成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北大荒集团总公司跻身中国企业效益200佳。此外还创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培育出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牛业、北大荒薯业等一批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其中的“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到2010年6月底,北大荒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205.36亿元。
大批的知名品牌都集中地出自这里,是什么原因?我们只能从它的发展历程中去寻找形成的脉路和内在发展的动力。
第一,垦区的绿色食品基地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规模大、质量高、环境稳定的产业发展物质与技术基础。
目前,黑龙江垦区4000万亩耕地中,85%实现了无公害化种植,所种植的粮食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63.5万亩,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1%,有9大类455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每年生产绿色食品1000余万吨。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0.5%和11.5%。
第二,绿色食品产业链以农垦农工商为基础,经过管理模式和流向改造,基本完成了基地推动型向市场引导型的质变。
北大荒品牌价值2007年19.65亿元,2008年22.13亿元,2009年109.37亿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205.36亿元。由于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品牌价值年年翻番。北大荒品牌成功上市,它标志着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垦区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资本运营时代,品牌效应将带来更大的收益。农业的中国制造将同工业的中国制造比翼齐飞。逐步从农业革命向食品革命推进,并融入世界食品大潮之中。
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刚刚起步的时候,垦区就开始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当各省努力发展绿色食品的品种和数量的时候,垦区已经走上了品牌管理之路。10年前倾全国之力打造成的“绿色食品”质量证明商标无形资产价值为5亿元。如今,北大荒品牌价值独家超过205亿元。10年前,它代表着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现在,它是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它的品牌价值增长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是手屈一指的,而且也是超欧洲的。黑龙江垦区在开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之后,及时实践品牌管理,打造自己的名牌,给产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然,它还不能与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没那么完善。但它仅用了20年就在主要管理方面和重要管理内容上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20年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和成就,是北大荒人继铸钊为犁开发边疆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创举。
第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大产业战略、大品牌战略、大市场战略的主题思想贯彻于四个“五年计划”,思路清晰地支持了二十年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发展。
围绕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控制质量制高点。围绕大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制高点。围绕国内外两大市场战略,建设出口制高点。特别是在管理体制上,它所坚持贯彻执行的质量追溯制度,建立起既保护消费者,又是产业自律自我保护的机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并稳步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在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绿色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产品升级换代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必然经过从产品开发到名牌产品产生发展的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从食品营养到食品质量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管理过程。
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思路清析,敢于大手笔,敢作大文章,作足大文章。在三大战略和三个制高点上与时俱进,多年研究和创造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已经成为宝贵的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那里的小农经济已经被大农业所取代,小农经济意识已被脚踏实地的科学实践所取代。红星隆分局最北部的红旗岭农场一次退耕还湿3万亩,将水田变为湿地,成为垦区北部绿色食品基地最大的保护屏障,这是何等的气魄。然而就在农场的边境上,地方政府修建了水库,在湿地的上游掐断了水源。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农场每年另外支付大笔水费向水库买水,一直坚持了多年。军垦官兵在黑土地上率先开发绿色食品,在小农经济习惯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建立起一块红色的根据地。从军旅文化转变为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升华为产业文化,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现在,正将垦区的人才、科技、机械和管理等优势扩展到地方,带动着全省农业技术和生力水平的提高。
绿色食品的名优品牌是从哪里崛起的?现在,我们看到了,名优品牌只能出自有文化而自律自强的企业,名优品牌只能出自先进而文明的产业。中国的绿色食品名优品牌是从大垦区率先崛起的,是从深厚文化积淀中产生的,是从先进的管理体系与模式中脱颖而出的。现在,我们看到了,绿色食品的品质、品味和品牌在大垦区是怎样形成的,名牌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统一的。三位一体的三品高度统一,是优质品牌内在的质量基础,是绿色食品的本质特征,它是一切食品产业稳定发展和做强做大的基石,是食品产业后期加速发展和连续翻番增什的根本保证。随着绿色食品产业升级,产品的更新,功能食品和营养食品将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绿色食品的品味、品质、品牌特点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将更加富有战略意义。
目前,绿色食品的大品牌和名优产品仍然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垦区和大农场,以及其它农牧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加工区和集散地。其中一部分已经升华成为比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这是有历史根源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岛和内蒙古大垦区和大农场的前身是军垦,它的主体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战功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传承着红军长征、八路军抗日队伍的光荣传统。从铸钊为犁到破土开疆,从建设机械化农场到建立农垦农工商体制,从率先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到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形成,从名优品牌的出现到产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还一直沿用着部队的番号。牺牲自己,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的本色没有改。代表着中国农业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始终也没有改。“献了血汗打天下,献了青春献子孙”, 黑龙江、新疆、海南岛、内蒙的边疆垦区和内地大农场始终是承载着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不断推进与发展的脊梁。
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我们还是从比较中入手,研究主要问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在那些大垦区和大农场里,已经获得了发展与成功。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到,而在地方政府的管辖地却很难做得到?探究其原因,除了确有体制障碍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内容。
食物有无营养,有无口味,有无食疗作用,有无药用价值?有无有害物质,有无副作用,有无质变? “有与无”的矛盾是推动饮食文化进步的基本动力,也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永恒动力。绿色品概念的基本含义就是界定必须“有优质、营养”,同时必须“没有污染和不安全”因素,由此而划出一个新的食品领域。一块原没有人负责的领地,现在归国家来管理。
绿色食品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安全、优质、营养”,“营养”是绿色食品的主题和灵魂,其它条两是基础和保障。绿色食品管理的一切原则都应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都应从这个概念的主次关系出发。但是二十年来,农垦系统之外的地方政府,一直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食品安全和没有污染方面。既然我们如此高度地重视食品安全,为什么还总是出问题?三鹿奶粉和其它地方的蔬菜、肉食出现的假绿色食品和有毒食品,是何问题?“三聚氰胺”阴云未散,今年又在甘肃、青海、吉林卷土重来。更深层的根源在哪里?首先是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和规划思想的差别。更进一步说,在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下,就有不同的管理思想与规划思想;有不同的管理思想与规划思想,就有不同的前进方向;有不同的管理目标与规划目标,就有不同的品质、品牌和品味。
由于管理体制的演变所决定,除了中央直管和直供垦区外,地方绿色食品的行政管理与产业管理在体制演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分了家,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各地绿色食品主管部门已经和有机食品产业脱钩,并由事业单位进一步转化为政府机关,逐步撤离了产业化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在职能上退守为“只管搭台,不管唱戏”的配角。现在只管食品安全和食品污染,并不研究产业战略、品牌战略和市场战略。现在大多数省市在原绿办的基础上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局,把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放在了从属地位。进入了“只管其无,不管其有”的工作状态,失去了以往的生机和创造力。而品牌、品质、品味完全是产业内部和企业自己关心的事,因为它在市场的表现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根本利益。不断地改革创新,仍然是产业发展的第一需要。它必须“首先问其有,然后问其无”。它必须凭借自己的优质产品在市场上不间断地换回资金和信誉。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绿色食品行政管理部门只安排种养、植保和环保等相关技术人才,以及农学院和农校的毕业生。却基本没有最重要的人才——营养专家和经济专家。什么“产业化”,什么“品牌价值”,就是出国考查,也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政管理成了不撞钟的“主持”。没有人再去谋划市场经营、产业发展和食品营养。所以,急得晚报记者出来卖鸡蛋,那就不奇怪了。50年前,刘少奇同志在主持国民经济调整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管理经济的办法是由中央的各部和省市的厅局干预经济,用行政机关管理工厂,这是超经济的办法,它连资本主义的办法都不是,是封建主义的办法。”人类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进步总是以牺牲先智先觉者为代价,改革开放的先驱已经倒在腥风血雨之中,后继者的任务远远还没有完成。5000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史和2000年的封建帝国,让我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官本位”的封建文化糟粕根深蒂固,既得权力和既得利益无限膨胀的特质是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除了靠内在动力之外,同时也需要国家环境的改善。
在2000年美国已经开始实施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制度,全部营养成分必须准确地依次列出,这就实现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所以现在看到美国的食品包装上,都显示所有营养品成分。有些国家试图给垃圾食品苛以重税,来限制它的危害。但因为没有建立食品成分的标示制度,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可见,“食品成分的标示制度”是不可逾越的国家************。而我国仍处于管理缺位的状态,没有品牌化专业管理,没有食品的等级制度,没有严格的营养成分标示规定,不但“三品统一”的问题不能解决,还让许多企业钻了空子。因此,也就不能让消费者完全相信我们,正如前述中国家禽网上调查的消费者们产生的迷惑。我们通过检测手段,确实保证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安全以及没有污染,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优质的,当然是合理的。但同时说它是营养的,克和5321微克。但是从来也没有任何企业在配料表里说明“丙稀酰胺”可致癌。特别是膨化食品中的“铅”,果冻中的“香精”和各种“人工色素”一旦摄入过多,将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消化系统与神精系统造成极大的伤害。在管理缺位的环境下,食品加工的环节越多,企业赚取暴利的机会就越多,而消费者就越不能放心。不要嘲笑发达国家的跟踪调查和招回制度,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那是极其严肃的企业自律行为,是相关产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独立生存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对消费者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对此,四川省人大和政协是积极的,2008年就提出建议,将“食品招回制度”纳入政府的惠民工程了。在今年的两会期限间,全国政协会委员已经提交了“建议国家应明令限制食品添加剂‘反式脂肪酸’”的议案。如果能够得到回应,从国家制度和食品************上着手,正本清源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造福于子孙后代也就有了希望。同时,也是对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的支持。
目前,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对食品营养成分没有定量和标示规定与要求,因此申报没有备案,上市也不监督,也不化验检查,更谈不上售后质量跟踪反馈和招回制度,最重要的食品营养成分问题已经成为食品产业管理的死角。号称食品质量监督公正的第三方——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检测和监测部门,受管理部门的委托,只化验污染和有毒物质指标,也不验证食品的营养成分。在“只问其无,不问其有”的状况下,绿色食品的品牌、品质和品味能统一吗?显然不能!没这一块稳固的基石,我们的食品产业能够健康成长吗?显然也不能!
绿色食品产业的创立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于小农经济,是在对小农经济意识的批判与斗争中崛起和发展起来的。恰恰是农垦这块土地给了它得天独厚的开创和发展空间,支持了它不断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于国情,建造起了自己的模式。绿色食品与小农经济的斗争,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开始的,现在仍没有结束。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小农经济的习惯势力无处不在,到处都有小农经济滋生的土壤。显规则常常被潜规则淹没,产业链拉得越长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以致让中国人在世界上蒙羞。在日本、欧洲和美国的一些高档商店外 挂着“本店无中国食品”的牌子。诚然,没有成熟的食品产业,没有产业自律,便不可能生产出真正的好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国门的,难道这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吗?
最近,美国自爆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有害物质,而北京食品办等部门却声称,这两种物质“确属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美国人自认有安全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官方却认为是“合法使用”?真的不怪中国人惊呼“食品安全的‘中国标准’是啥样的?”正如经济专家吴敬琏所担心所呐喊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里面就存在很大一个政府寻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政府对资源、企业和交易的控制,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越过某个界限,就不是市场经济了。”二十年的发展,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了,从农垦转移到地方之后,绿色食品产业形成的两种模式,结果与差别巨大。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正是小农经济习惯势力生长与扩散的温床。“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我们才可能顺利发展,而不至于被国际潮流所抛弃。
五、绿色食品产业和有机食品产业协会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食品产业的崛起和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农户的“小生产”和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的对接,仍是一块较大的空白或错位关系。这正是绿色食品产业协会、有机食品协会应运而生的时的候。农垦系统产业化生产的方式已经不可复制,一部分省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从农垦系统分离出来之后,将农垦大面积开发基地,建设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路带到了地方。与科研部门相结合创造了全县域大规模基地开发模式,并同时建立起开发区的地理信息系统,为产业化科学组织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了弥补体制变化产生的管理死角,全国各地开始建立起绿色食品协会。但是,市场经济没有天生的皇帝,协会也必须在竞争中不断解决“基地不大、品牌不响、产业不强”的问题。承担起经济活动专业化、质量标准国际化和知识产权公开化的职责,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保护产业利益,自强自律,推进产业化发展的组织。这让我们再一次把希望的曙光寄托于产业协会,但是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下来。
1、绿色食品产业协会和有机食品协会要健康地成长起来,就必须将大垦区的革命传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铸就坚实的产业文化内核。真正区别于官办或半官办的吹喇叭协会,为个别企业服务的抬轿子协会,或离退休干部的养老协会等等。而成为这个产业真正的组织力量和领导核心。
2、绿色食品产业协会、有机食品协会,以及相关的农民协会必须成为有自主经营能力的独立法人,有独立收入的产业协会。代表农民的利益,走出分散的“笨蛋”经济状况,跳出小农经济,走进“生态”经济领域。把广大农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整合品牌,开发市场。定位于国际标准,建立专业化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化专业管理体系。
3、以协会的法人地位,组织和实现“农超对接”, 解决“年初愁种、年末愁卖”的问题。绕过从农民——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建立起新的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严防二次污染。同时从流通中降低成本,收回5—30%的利润,归还农民。增加产业收入,协会留取合理分成,解决生存难问题。
4、企业的市场信誉,植根于产品品牌的质量。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优质品牌产品的责、权、利的统一。通过产品编码落实等管理制度和措施,将责、权、利一并落实生产基地和到农户。
5、协会必须担负起保护农业企业的艰巨职责,不断建立、提高和完善产业协会的社会地位。为农业企业和名优品牌开辟市场,充分保护企业纳税人的直接利益和农民的间接利益,推动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决断与选择,智慧与力量的考验。当我们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的时候,还是需要大垦区榜样的光辉,照亮前面的路程,需要中流砥柱的坚持和不断推进。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必须如同二十年前创业之初,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再来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思想解放。根据国情,研究产业化发展内在的基本矛盾与动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文章源自FOFCC-http://fofcc.org.cn/zh_cn/11255/
2010年8月17日文章源自FOFCC-http://fofcc.org.cn/zh_cn/11255/